前几天,拼多多悄悄干了一件“大事”。
7月13日晚上9点,一纸不足百字的通知静悄悄地发出:多多进宝 CID 信息流投放业务暂停,次日零点起立即生效。

没有缓冲期,没有预警,连格式都像是客服写的内部工单。不足100字的公告,却让整个广告圈一夜未眠。
在服务商的微信群里,消息像炸雷一样炸开了锅。没人会想到,拼多多会以这样“偷摸”的方式暂停 CID。
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突然按下暂停键?拼多多在想什么?
01
广告行业英文缩写众多,简单介绍下CID。
CID全称是Click ID,简单讲就是一个在点击广告时生成的唯一ID标识,这个ID会被嵌入跳转链路中,并随用户跳转进入交易平台,最终被绑定到用户的订单上。
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广告和成交之间的一条看得见的线:用户在抖音、小红书或者B站上刷到一个商品广告,点进去跳转到淘宝或者拼多多,如果最终完成下单,那CID就负责告诉平台:这单是从哪来的,是哪个平台上的哪个广告助力了交易。
拼多多、淘宝、京东这些电商平台,每天都有海量新商品上线,大多数没有历史数据,也没有品牌背书,靠自然流量很难起量。但如果能借助内容平台的外部流量,把潜在兴趣用户引进来,并通过CID机制记录转化反馈,那就能快速识别出哪些商品有爆款潜力。
换句话说,CID帮助交易平台打通了“站外找用户—站内看成交—站外继续买”的漏斗回路,是一种轻运营、高效率的冷启动工具。
另外,CID也是电商平台外包“人群精准投放”的一种方式。平台本身不需要训练复杂的广告算法模型,而是把订单回传给抖音、小红书、快手这些内容平台,让它们的推荐系统负责找对的人、讲对的故事。这对于自身广告能力还不够强的平台来说,是个事半功倍的做法。
所以你会发现,表面上看,是内容平台给交易平台“导流”,但实际上,是交易平台“借算法之手”去完成了一个低成本、高转化的投放闭环。
而这条链条的中枢,正是CID。
CID在今年618前后却重新变热。一方面是阿里全面开放了与小红书、B站的CID回传合作,小红书甚至搞出了“红猫计划”,号称打通从种草到转化的完整链路,ROI肉眼可见地翻倍。
就在5月份,快手还专门开了CID的产品峰会,不仅把CID系统重构了一遍,还将CID的服务商体系也同步扩容,引入了创量、买量小飞机这样的API服务商,甚至还对接了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进宝。
在一片热火朝天的行业氛围中,拼多多却对CID踩了急刹车,不知道快手看到这则通知时,会作何感想。
拼多多曾是CID模式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。因为相比于淘宝,拼多多没有太强的品牌沉淀和店铺体系,它的交易天然偏向“单品转化”,而不是“品牌经营”,因此从抖音、小红书上直接引入性价比敏感的流量,做成交,是符合它逻辑的。
更别说拼多多擅长通过补贴与算法,把外部流量迅速转为订单,把这套“高转化机器”开到CID赛道上,是它曾经快速抢占电商GMV的重要一环。